經過14天的馬拉松會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下稱《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終於落下帷幕。和以往的氣候大會不一樣,本次大會在兩個關鍵問題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一是通過決議要求發達國家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二是啟動綠色氣候基金,使發達國家兌現承諾,在資金、技術方面切實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不過,盡管德班大會成果積極,但遠難稱完美,仍留下問題待明年的卡塔爾氣候大會解決。

大會所獲成果對發展中國家總體有利。在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力爭下,大會通過的文件沒有使用歐盟提出的“路線圖”、“法律效力”等詞句,而改為“進程”和“法律框架”;明確了綠色氣候基金的資金來源將以西方的政府資金為主,企業投資為輔,而發展中國家將在自愿的原則下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會上,美國和歐盟的分歧正在加劇,而且愈加公開化。歐盟代表赫澤高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批評美國在氣候變暖問題上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她說,歐盟在控制氣候變暖問題上正在發揮“領導人”的角色,歐盟和美國漸行漸遠。

美國對歐盟則采取了避其鋒芒、迂回應對的策略。美國氣候談判特使斯特恩先是對歐盟的“路線圖”表示不感興趣,甚至說“路線圖”的提法本身就有問題,但后來又模糊地表示支持,稱美國也希望建立一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機制。但就在斯特恩表態的當天,美國國務院澄清說,這并不意味美國已同意加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

針對歐盟提出了綠色氣候基金應盡快建立的要求,美國沒有反對,但同時又以基金的透明度、管理模式和資金來源不符合美國要求為由,阻撓基金盡快成立。

美國和歐盟之所以一個保守一個積極,背后都有深刻的利益動機。美國不愿意為減排指標而犧牲利益,而歐盟卻試圖利用減排指標和其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謀取利益。然而這種差別,使歐盟在第二承諾期上與發展中國家找到了更多共同語言。最終,各方使美國成為了氣候談判中的一個“孤立者”。

作為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在此次大會上難免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根據記者收集的反應,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十六字:堅持原則、有所作為、游刃有余、把握得當。

中國代表在會上的發言中,堅持了兩個核心要求:必須堅持《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落實資金援助,這一立場既代表了“基礎四國”(中國、南非、印度和巴西)和77國集團的利益,也反映了其他發展中國的訴求,如非洲國家集團、小島國集團等,得到了與會的發展中國家代表的積極肯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德班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宣布,中國愿意有條件接受2020年后的量化減排協議,但前提是發達國家必須簽署《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盡快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建立監督和執行機制;落實適應、技術轉讓、森林、透明度、能力建設等共識;加快對各國兌現承諾、落實行動情況的評估;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的原則,確保環境的整體性。

本次大會主席、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表示,中國的聲明已經開始回答如何簽署《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問題了,這為下一階段的順利談判開了好頭。參加此次會議的不少非政府組織也對中國給予高度評價。在環保領域較有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喜馬拉雅共識”的創始人龍安志(Laurence Brahm)對記者說,在氣候問題上積極表態,是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表現,中國在這方面交了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他說,“中國在本次大會上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明確表明了立場,堅持了原則,顯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行動上,中國也走在了許多國家前頭,特別是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地制定了節能減排的目標,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而與中國相比,美國做得遠遠不夠,它只從自身利益出發,仍堅持高耗能的發展模式,成為了節能減排的一大障礙,也是本次會議的絆腳石。

不過,此次德班大會取得的成果距離完美還差很多。《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究竟是到2017年還是2020年還待定,參與的發達國家減排力度還遠遠不夠,距防止地球升溫2攝氏度的減排要求相差甚遠;游離於《議定書》之外的發達國家,可比的減排也遠不到位;盡管綠色氣候基金已宣布成立,但其資金來源和管理機制上仍有空白,目前只能算是一個“空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dis31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