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7日揭曉,由3名女性同時奪得,包括非洲國家第一位女元首、賴比瑞亞總統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和反戰人士伊曼·葛波薇(Leymah Gbowee)以及葉門女權運動家塔瓦庫·卡曼(Tawakkul Karman)。挪威諾貝爾主席賈格蘭德(Thorbjoern Jagland)讚揚,3人透過非暴力鬥爭,來維護女性的安全以及充分參與和平工作的權利。

名單揭曉後,外媒普遍認為,這次3名女性獲獎, 是向全球發出一個強烈訊息,就是要加強女性的權力,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的婦女,是減少衝突、促進繁榮的重要因素。

過去幾周,外界對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有諸多猜測,「阿拉伯之春」的幾位英雄人物呼聲極高,對大陸可能形成某種壓力。結果出爐後,大陸媒體反應正常,主流網路媒體中新網、鳳凰網等,都在第一時間對此進行關注報導。

72歲瑟利夫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者,2005年當選賴比瑞亞總統,為非洲首位女性民選總統。她被視為改革派及和平締造者,於本月尋求連任時被反對派指責買票及利用政府資金競選,她否認指控。

另一得獎人葛波薇,成立一個由天主教及伊斯蘭教女信徒組成的團體,挑戰賴比瑞亞軍閥。2009年獲頒,由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普立茲獎得獎著作《當仁不讓》命名的獎項,以表揚她爭取女權的貢獻。委員會讚揚她,動員不同種族及宗教的女性,令賴比瑞亞結束內戰,確保女性參與選舉。

32歲的卡曼,是記者及3個小孩的母親,是葉門年初發起反政府示威的領導人物。委員會指卡曼的工作,早於「阿拉伯之春」前已展開,多年來都參與抵抗世界上最獨裁及專制的政權。卡曼會將獎項送給葉門爭取變革的年青人及人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dis31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